毛泽东于1934年夏天创作了著名的《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对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毛泽东有个说明:“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这首词写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前夕,其写作背景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毛泽东一手创建的红军,到1934年已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毛泽东本人却仍被排除在军队领导之外,他的种种正确的军事主张得不到采纳。据《毛泽东年谱》记载:毛泽东1934年4月下旬离开瑞金,前往中央根据地南线调查研究并指导工作。到达粤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会昌县文武坝,会见中共粤赣省委书记刘晓、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何长工。在听完何长工汇报南线军民反“围剿”的情况后,同他们共同研究总结了前一段的反“围剿”作战被动的原因,一同研究制定了反“围剿”新的作战计划,作了相关军事、政治的指导。由此,使南线战局出现稳定并出现新局面。5月出席粤赣省委召集的会议,听取汇报后,针对斗争形势,作出了要深入开展查田运动等多项指示。6月上旬到会昌站塘的李官山视察,指导当地22师的军事工作。6月中旬回到文武坝。6月下旬,接到中央通知,立即回瑞金沙洲坝,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此词当在6月中下旬从李官山视察回到文武坝,在离开文武坝之前的这段时间同粤赣省委的领导干部刘晓、何长工和警卫人员登“会昌城外高峰”——岚山岭之后所作。
此词与1929年10月所作《采桑子·重阳》一样含有很强的哲理意味。首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开头就让人精神一振。我在天还未明时登山,不要以为我是“早行人”。这“莫道君行早”是句俗语,后省略了“更有早行人”的语意。言外之意是,更有广大的战士们早于我就起来行军作战。紧接一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是一句意味深长,而又乐观通达的诗句。在《采桑子·重阳》中,毛泽东说“人生易老天难老”,而在这里却说“踏遍青山人未老”,前句讲的是大自然和人生的客观规律,而这句是对井冈山斗争以来的回顾,表达了诗人仍然充满青春的豪情,而不言“老”意,对前途充满了信心。“风景这边独好”,向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解读为展望祖国大地,还是苏区这里好;二是解读为整个苏区处于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的危险困境之中,唯有这南线稳定。通观全篇,后一种解读似是更合情合理。
下阕,“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诗人近看山峦俊秀,茫茫苍苍,一种自然之美,赏心悦目;远眺东南方,那里“更加郁郁葱葱”,比这里还要好,在困境中看到红军的前途。《清平乐·会昌》,总结了诗人秋收起义以来艰苦的战斗历程,表现了诗人在逆境中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政治家的广阔胸怀和军事家的战略眼光。既有能够身临前线改变南线被动局面的喜悦,也怀有对苏区出现困境的思考。当时,中央红军处于节节败退的困难境地,毛泽东却对革命的前途仍然充满信心,所以他的笔下并未出现悲观情绪,相反,读之仍令人振奋。
这首词,既有对过去战斗生活的亲切回忆,又有对未来前途的展望;既抒发了青春不老的壮志,又表达了对革命前途的信心。思想和艺术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张兴德)
编辑:赵国慧
责编:康 津
监制:马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