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教学
【深入实施“五好工程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东风桃李逐时新——金昌市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综述
时间:2024-09-14 14:50:17 来源: 阅读量:422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人民幸福,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近年来,金昌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五好工程”,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改革,推动教育工作持续向好发展。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全市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金昌市教育事业发展态势良好,各类教育优质协调均衡,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教育比较优势,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全省前列。

2023年,金昌市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一组组数据中映照现实——

建立市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5个,评选认定“中小学德育工作星级校”35所、德育特色品牌项目25个。

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820个,金川区小学城乡共同体实现全覆盖。

引进教育人才196名,认定“双师型”教师100名,晋升高一级职称资格教师331名。

实施校舍建设及维修改造类项目57个,新建学校(幼儿园)2所、拆除重建学校2所、改扩建学校5所。

……

梳理回顾金昌教育发展过程,我们不仅看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初心和恒心,更看到了一项项教育惠民举措的深度和温度。

聚焦政治引领

广泛汇聚思想共识“向心力”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宝贵经验,是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所在,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

近年来,金昌市教育系统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等要求体现在办学治校全过程,体现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各环节,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不断完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金昌市教育系统深入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各学校规范和细化“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和规则,中小学校党组织会议、校务会议等议事决策制度规范健全,学校章程和工作规则修订完成率100%。完善基层党组织信息台账和优秀党员信息库,及时做好基层党组织按期换届督促排查工作,确保各学校党组织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

金昌市教育系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定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重点任务清单,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开展专项整治,强化内部审计监督,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党建带群团建设,扎实做好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工作,凝聚教育改革发展强大合力。

党建工作与学校管理、课堂建设、教师培养、学生德育等深度融合,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力量。各中小学持续深化党建“双优”工程建设,开展党建理论研究,举办中小学党建工作论坛,积极培育教育领域党建“双优”人员。“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各学校持续推进“党建+”融合模式,深化特色品牌建设,努力打造“有特色、叫得响、可推广”的党建品牌,选出一批品牌号召力强、党建实绩好、示范作用强的学校党组织,连点成线,点线带面,引导全市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场场深入透彻的宣讲,一次次鲜活生动的解读,一次又一次凝聚思想共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不断筑牢党员干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随着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不断巩固。

聚焦提质升级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源动力”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针对新形势新要求,金昌市教育系统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实现教育系统性跃升和质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金昌实践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

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和谐幸福,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金昌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的要求,优供给、强保障、促发展、提质量,出台《金昌市“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不断完善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起覆盖城乡、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幼有所育美好期盼,有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金昌市以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渴求为出发点,以公平理念为支撑的均衡发展诉求为切入点,大力推动新时代义务教育在基本均衡的起点上向更高水平、更加均衡、更有质量迈进。据了解,全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8所,现有学生35992人。金昌市委市政府持续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效促进教育公平,筑牢安全基础,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2023年省厅对市(州)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中,金昌综合得分排名第二,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排名第一。

高中教育既是基础教育的顶端,也是检测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关口。金昌把高中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体制创新、模式创新,稳步推进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改革,深入开展省级卓越高中、市级优质高中和特色高中建设,不断扩大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教育普及程度位于全省前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美好愿望。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金昌市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积极推进“双高”和“双优”建设,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市现有高职院校1所、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各2所、职业培训机构22所,建成职业技能实训基地53个、教学示范生产线5条,组建金昌经开区有色金属新材料产教联合体、全国有色金属新材料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冶金学院高水平专业群、永昌职专优质学校建设中期达标率均超过90%,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中职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8%以上。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一个都不能少”到“家门口的好学校”,金昌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通过深化改革推动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

聚焦铸魂育人

用心画好立德树人“同心圆”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也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阶段。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议题,也是所有家长和教师质朴又深沉的期待。金昌市大力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优秀人才的肥沃土壤与坚强基石,全环境立德树人意味着家校社网一体、线上线下联动、启智润心并重,为广大青少年成长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成长氛围。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近年来,金昌市教育系统着力构建“红色领航+多维协同+合力育人”大格局,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和资源,在建设“大课堂”、汇聚“大资源”、建好“大师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提升了育人效果。

讲好思政课,就要聚焦大中小学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实际需要,为学生们调制出他们喜爱的思想大餐。为设计出多层次、多场景、多角度的全新课程,引导学生们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力量。全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不断推出举措:大中小学“清明祭英烈 丰碑励青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举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研讨活动举行,甘肃省思想政治理论课蔺海鲲名师工作室在市三中、市九小、区一幼建立工作站……一幅“大思政课”课程图谱正在形成。

金昌市教育系统积极探索中小学五育融合实践的原理、方法和途径,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德育”教育体系,以德润心、以智慧内、以美塑颜、以体强身、以劳育品,打造五育“新样态”,致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幸福快乐地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金昌市各中小学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深入实施“德润校园·学在金昌”八项行动,评选认定“中小学德育工作星级校”35所、德育特色品牌项目25个,创建甘肃省劳动特色教育示范学校7所、示范基地2个,市级“书香校园”11个,德育正在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浸润在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延伸到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德育”教育体系正在建立起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这种春风化雨式的教育,精心培育着一棵棵幼苗长成大树,走向更开阔的人生。

聚焦强基固本

着力提升城乡教育“硬支撑”

进入新时代,增进教育民生福祉意味着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获得感”,成为检验教育民生工作的“刻度尺”。

金昌始终把孩子的教育当作头等事,真金白银补短板,不断提升办学内涵,打造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正化为甘霖,滋润着每一株嫩芽,让更多孩子享受到教育均衡发展的红利。

金昌市紧紧围绕“区域均衡、协调推进、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任务,整体谋划、精准施策,坚持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持续加大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为进一步夯实金昌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让“优质均衡”“扩优提质”成为金昌教育最响亮的声音。

金昌市聚焦区域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校际均衡发展,高质量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加速开创教育共富的时代新局。大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先后完成金昌市第九小学新建、金昌市第六中学拆除重建、金昌市第五中学综合楼、金昌市第四小学综合实践楼等项目,并挖掘盘活城区现有学校校舍资源,累计新增义务教育优质学位3400个,有效缓解了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难题。

为了兑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庄严承诺,金昌市全面推行优质教育资源下沉,统筹实施全面改薄和能力提升、农村校舍安全等工程,农村学校校貌、生活设施和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增加经费投入——金昌以最直接的方式,传达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强学校育人阵地的决心。

为积极适应城市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金昌着力加强教育资源前瞻性布局,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全面提档升级、提质扩优。持续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积极构建“同步建设、重点扶持”的办园模式,全市公办园数量达27所,“入公办园难”问题得到根本好转。因地制宜优化调整高中学校布局,大力实施校园扩容增效工程,普通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大力改善中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市理工中专和永昌职专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硬件设施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民生、回应社会关注焦点、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惠民工程,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物质保障。从补短板、固底板到锻长板,金昌努力把各学段学校打造成设施一流、功能完善的高标准学校,走出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路径。

聚焦引用育留

切实激发教师队伍“内生力”

一个地方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势在必行。金昌市坚持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以高质量教师队伍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金昌市在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育体制机制等方面步履铿锵、举措有力——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首要在立德。金昌市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师德专题教育与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业务能力建设有机结合,健全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教育常态化培训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加快构建师德师风清明新生态。

深入开展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深化年和师德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召开全市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推进会,表彰全市教育系统德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加大最美教师、师德标兵宣传力度,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教育氛围。

强教必先强师!近年来,金昌市着力扩大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引才工作自主权,累计引才446名。金川区通过“归雁工程”和聘用制教师招聘,回引人才26名,补充幼儿园聘用制教师144名。同时,创新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专门用于教育系统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

弘扬教育家精神,落实教师荣誉表彰制度体系,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重要举措。金昌市着力构建自下而上、上下贯通、体系完备的多层级、全覆盖的教师荣誉体系,分层分类开展评选表彰,树立育人楷模。近3年来,评选认定金昌名校长5名,金昌名班主任9名,金昌名教师15名,市特级教师16名,市级学科带头人39名,市级骨干教师108名,市级青年教学能手59名;组织开展全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共评选出先进集体53个,各类先进个人861名。

全面激活教师队伍“一池春水”,激活教师队伍干事创业活力。金昌市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大幅度提升教师工资绩效部分的比例,建立绩效工资增量机制,落实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财政绩效增量638万元。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在现有岗位基础上,逐步提高高级、中级岗位结构比例,实施地方性教师岗位政策。推进“县管校聘”改革,不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调配890名教师进行轮岗交流,教师管理的权责边界更加明确,实现教师资源城乡统筹配置、动态调整。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在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金昌市将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努力延伸教育公平广度、增强教育质量厚度、拓展教育惠民深度,努力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在教育这张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卷”上写下更生动的答案。展望未来,金昌教育事业的时代脉搏,必将更加扎实稳健。教育强市的奋进步伐,必将更加坚定铿锵。(记者常建哲)

编辑:赵国慧

责编:田红娟 康津

监制:马丰友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 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金昌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19001615-3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