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生活 > 文化生活
【散文】柿饼的记忆
时间:2024-11-27 09:42:25 来源: 阅读量:540

一颗颗柿子,像寒夜中的无数只灯笼,暖暖地挂在童年的窗口。

据说十月下旬的柿子最甜。但是老家不种植柿子树,那像红灯笼一样挂满枝头的柿子,以及在霜降天摘柿子的红火情景,只能在梦中相遇。还好,童年时候的冬天,每年都能收到一包从陕西寄来的柿饼,厚厚的柿饼上落着一层薄薄的霜,就像撒了一层白砂糖,想想都觉得甜。

是它们,将贫苦年代里稀松平常的日子腌成了蜜。

柿饼是爷爷的好朋友“甜”爷爷寄来的,每年的冬天总能准时寄达。

那位“甜”爷爷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爷爷呢?因为还不太懂事,所以我以为他就是一个像柿饼一样“甜”的爷爷,长着柿饼一样方方正正的脸,有着柿饼一样憨态可掬的笑容。他是不是也像爷爷一样长了一头霜雪般花白的头发,一把霜雪般花白的胡须呢?不知道。等再大一些,才知道他姓“田”,而不是我想象中的“甜”。

经常听爷爷讲起他和田爷爷的故事。爷爷年轻的时候在乡上工作,田爷爷是他的好朋友,在邮电局当邮递员,他的工作就是每天骑着自行车,把各种信件和包裹送到老百姓家里。田爷爷的老家在陕西,每年秋冬时节,他总能收到老家寄来的柿饼,他就给自己留一些,然后把其余的都送给爷爷。

听爷爷说田爷爷后来回了陕西老家,虽然一直没有见过他老人家,但我的心里却从不缺少他的形象。每当想起来,眼前就会浮现一位身着绿色工作服、肩挎绿色邮包、骑着绿色自行车行进在乡间小路的邮递员。中年以后,读过于坚的诗歌《骑烟的邮递员》,田爷爷在我脑海中的形象,就变成了一位骑烟的邮递员。只不过,我的田爷爷投送的不是诗歌,而是甜甜的柿饼。也许,那是写满他心田的另一种诗歌。

一如既往地,每到冬天,我们家就会收到田爷爷寄来的柿饼。

今年,还没有立冬就下了一场雪。薄薄的雪花洒落在地面上,悄无声息。但我似乎听见了雪花“笃笃笃”的敲门声。我知道,这声音来自童年,来自那甜蜜的记忆。

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橘子成熟的时候摘下三百枚,送给了远方的朋友,并附《奉橘帖》一封:“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那橘皮还是青青的吧?透过“霜未降,未可多得”,能够感受到王羲之那急于和朋友分享的迫切心情。其子王献之亦有类似的《送梨帖》:“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王献之似乎是个慢性子,没有他父亲王羲之那么心急,他在等待一场雪,他要将美丽的雪景和香甜的梨子一并馈赠于朋友,可是雪下得还是晚了点儿,于是就有了“晚雪,殊不能佳”的感慨。

爷爷和田爷爷都没有读过多少书,也不会写书法,他们都不会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那样把秋冬之馈赠写成雅致的书信,但我相信,在他们心里,早已叠放了一沓沓厚厚的《柿饼帖》。

记得六岁那年,冬天来得特别早。我们还没有收到田爷爷的柿饼,田野上就下了一层厚厚的雪。那个冬天好寂静啊,只听得见雪花落地的声音。一朵一朵的雪花,悄悄地降落在另一些雪花的身上,仿佛不忍惊扰那一份安静。我心里想着,这些雪花,要都是田爷爷家柿子树上的霜花就好了。

那个冬天,爷爷去世了,似乎田爷爷寄送柿饼的邮政也断线了,我们再也没有收到田爷爷寄来的柿饼。但我总会想念田爷爷,不知道他是不是也像爷爷一样走了。

如今,每到霜雪时节,就看见各色品种的柿子摆满超市货架,有厚墩墩的磨盘柿、红彤彤的火晶柿,也有小巧玲珑的鸡心柿、皮薄肉厚的罗田柿、脆甜爽口的黑糖柿……随着保鲜技术的发展,柿饼似乎大有退出舞台之势,但它像田爷爷的形象一样,永远活在我的脑海里,犹如一行行甜甜的诗句。(陈学仕)

编辑:唐珂

责编:田红娟 康津

监制:马丰友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 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金昌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19001615-3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