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教学
从课堂到车间——看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如何铺就学子“金色就业路”
时间:2025-04-24 09:46:41 来源: 阅读量:194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

在金昌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职教城的怀抱中。作为甘肃省唯一一所被4A级景区包围的花园式高职院校,学院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办学环境,更以“就业育人”为核心构建了特色培养体系。学院始终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强化思想引领、责任落实、挖潜拓岗、帮扶指导等举措,为学子搭建起广阔的就业平台,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大批学子成长为技术技能骨干,真正实现了展翅高飞、成就人生价值的目标。

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就业保障基础

就业工作的高质量推进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支撑。

binary_middle (5).jpg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风景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坚决落实“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学院党委书记、学院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各系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配齐配强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和就业监测平台管理人员,各教学单位按照“一系一策”要求,研究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明确各项工作责任人和进度要求,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确保在规定节点完成目标任务。

为变“单兵作战”为“协同攻坚”,学院积极构建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制定学院就业工作制度、实习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立“全年关注、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链条推进”的就业工作理念。各教学单位积极构建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专业教师与辅导员联动发力、角色互补、有效配合的就业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盘推进”的工作格局,打破了传统就业工作的碎片化困境。

机制创新的另一关键在于推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学院充分发挥就业工作对招生和人才培养的反馈作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年度质量报告,及时优化和动态调整招生计划、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有效实现学生“出口”和“入口”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服务金昌市“2+4”现代化产业体系,学院建设形成以智能冶金、循环化工、资源与信息、金属精密加工为主线,智能建造、文旅商学等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开设29个专业。校企联合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和实践实训项目,建立企业专家与院校教师的双聘制度,提高了岗位需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契合度。这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育人模式成效显著:学院2024届2113名毕业生已落实就业人数1564人。近几年,学院累计通过认识实习和岗位实习等环节在金川集团见习、实习达4000余人次,有1556名毕业生进入金川集团就业,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拓宽就业渠道,深化校企协同对接

2024年10月,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安中海带队赴湖北、江苏、浙江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牵线搭台。此次行动共开拓就业岗位20多个,新增就业需求近1500人。

今年3月,安中海再次率队赴广西及周边地区走访重点企业,就加强供需对接、共享就业资源、推动产学研融合等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为2025届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面对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出击,将“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作为破解就业难题的关键抓手,探索“政行企校家”五方协同促就业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学院在有色金属新材料行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优势,立足金昌“2+4”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与有色金属人才中心等行业协会的合作关系,统筹整合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家校合作等多方促就业力量,积极发动专任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等全员参与岗位开拓。通过精准调研毕业生就业意向、动态匹配企业需求,上半年累计走访用人单位264家,覆盖甘肃、青海、新疆等多个省份,实现“学科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这种“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实践,不仅让企业看到金昌职业教育的“含金量”,更让毕业生在“家门口”对接全国性就业资源。

binary_middle (3).jpg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在金川区第二幼 儿园带学生参加户外活动

在深耕线下拓岗的同时,学院同步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就业服务体系。自去年9月起,“寒假暖心行动”“春季攻坚行动”“校园招聘月”“百日冲刺行动”“万企进校园”等一系列招聘活动轮番启动,616家企业携5.3万个岗位进校揽才,各教学单位结合专业特色举办90余场“小而精”专场招聘会。学校还积极推广使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甘肃省就业信息网、甘肃省智慧就业平台,促进线上线下招聘相结合,提高招聘成功率。2024届毕业生通过线上推荐,“云人才”市场达成就业意向学生数达216人,占就业人数的12.6%。

校企合作的深度更体现在产教融合的“化学反应”上。

在金川集团镍合金有限公司整洁有序的生产车间内,冶金学院毕业生冯国强正戴着安全帽,专注操作二十辊轧机。“跟着师傅在生产线实操,让我掌握了扎实的生产技术”。经过大三定岗实习1年,他考核合格后直接留在了公司。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与金川集团共同构建了“虚实结合”的教学平台。

走进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冶金实训基地,学生们正在虚拟仿真系统中模拟镍电解全流程操作。

binary_middle (1).jpg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智能冶金实训基地进行硫化镍矿闪速炉熔炼车间VR漫游体验

通过VR设备,学生们置身于金川集团镍冶金智慧工厂的虚拟环境中,从原料投料到成品包装,全流程操作变得触手可及。

这些源自生产一线的虚拟仿真项目,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复杂工艺操作,实践效率提升40%,为学生进入企业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企业专家李自玺等40余名工程师深度参与教学,年均授课超2000课时,将“电解槽电压调节”等核心技术融入课堂。这种“车间即课堂、工程师即导师”的模式,正是学院产教融合“化学反应”的生动写照。

学院坚持地企共建、校校合作、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金川集团挂牌共建实训基地5个,共建教学示范生产线5条,镍铜钴教学示范生产线被评为2023年省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

学院与亿镍实业、金泽川、恒信高分子等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6个,在甘肃金泽川增材制造有限公司建成产教融合厂中校1个,与浙江宁波备业有限公司建成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数据处理中心和西北地区数据处理培训中心各1个,实现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厂中校”建设全覆盖。

学院牵头成立金昌市产教融合联盟,与金昌经开区、金川集团、兰州理工大学共同牵头组建了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色金属新材料产教联合体、全国有色金属新材料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2024年共同体内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订单班、现场工程师学院、产业学院等11个,签订订单学生达658人。

binary_middle (2).jpg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金川集团实习

此外,学院还积极搭建金昌市政行企校联动服务平台,建成金川集团、华中数控、蓝山屯河等10个产业学院,与新疆宜化、广西金川、华友控股等11家企业建成特色学徒制订单班32个。近年来有500多名毕业生参加专升本考试被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本科院校录取。

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学院构建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不仅破解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两张皮”难题,更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引擎”。金川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反馈:“冶金学院订单班学生熟悉设备、了解流程,上岗适应期比社招员工缩短两个月,入职就能顶岗。”

优化就业服务,提升精准帮扶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要抓好学生就业签约落实工作,尤其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身体残疾、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以“精准服务”为突破口,创新构建就业育人体系,通过分类指导、全程帮扶、资源整合,助力毕业生从“好就业”迈向“就好业”。

学院将就业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全面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职业、学业、择业、创业“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必修课。面向2024届毕业生开展SIYB创业培训350人次,邀请专家、优秀校友开展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各类就业育人专题讲座13场次,参与学生1.39万人次。“SIYB创业培训让我对市场有了全新认知,提高了参与市场竞争的技能。”参加培训的学生程俊昇表示。

binary_middle (4).jpg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2025年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能源动力与材料赛道比赛

同时,学院鼓励指导学生参加职业生涯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就业创业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学子就业开辟多元路径。师生参加国家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奖242项,其中:国赛金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比赛获奖141项。

在夯实就业能力的基础上,学院同步拓展多元就业赛道,用足用好国家向高校毕业生重点倾斜的一系列稳就业政策,动员毕业生参加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招考招录以及专升本等政策性升学考试。鼓励毕业生参军报国,积极引导毕业生报名“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城乡社区工作者”等中央和地方基层就业项目。2024届毕业生中,679人进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19名学子响应号召应征入伍,携笔从戎报效祖国。

对于特殊群体,学院织密就业“保障网”,为每位未就业毕业生建立求职档案,及时动态了解学生的就业意愿,全面开展“1131”服务,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开展就业帮扶和岗位推荐工作。建立就业指导教师和毕业生配档表,各教学单位领导、班主任、专任教师、辅导员等与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确保每名毕业生都得到高质量就业辅导,一学期内至少为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推送3个就业岗位,向毕业生耐心细致地做好指导咨询,切实做到就业不断线。

从创业培训到岗位直推,从政策落实到困难帮扶,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以“精准滴灌”取代“大水漫灌”,让就业服务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binary_middle.jpg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校园招聘会

从课堂到车间的距离,在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中,被缩短为一场“理论与实践交融、学校与企业共舞”的变革。这里的故事证明:当教育真正扎根产业,学子们的“金色就业路”必将越走越宽。

新时代、新征程,新定位、新使命。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将把毕业生就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推出更强有力、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的促就业政策措施,加快构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澎湃人才力量。(记者刘欢欢 通讯员 厚银娟)

编辑:赵国慧

责编:康  津

监制:马丰友


网站简介
版权说明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 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金昌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19001615-3号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180010 甘公网安备:62030202000185
新闻热线:0935-8219255 0935-8330092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